分類

未分類

2022 年 7 月 27 日

全品項

以下排列報紙介紹與組合

最搶手的好讀作文5 英文會考議題閱讀手冊 江郎不才盡
$100 $100 特價 $200

好讀周報+寫作真正有意思

好讀周報與寫作真正有意思的商品組合

網紅OOO誠摯推薦

2022 年 2 月 15 日

打好基礎學習力 進國外名校不是夢

文/教育事業部

對於未來打算出國深造的高中生,要如何同時準備學習歷程和國外的升學考試?聯合學苑邀請林教授教育集團課程顧問竺鴻道,傳授備戰攻略,並請去年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Hass商學院畢業致詞代表周愷揚,分享如何自學英文。

「不論未來在哪念書,『基礎學習力」是必備的能力」,竺鴻道指出,「基礎學習力」是指輸入(聽與讀的能力)、加工(邏輯與思考組合能力)、輸出(說與寫能力);換成108課綱的說法,就是要有從不同文本中提取訊息的能力,遇事會思辨真偽。他強調,大量閱讀是訓練輸入、加工最好的方法,而英文與數學則是重要基礎。

竺鴻道說,備戰國內外大學的升學考試,可從「基礎能力、加分項、自傳」三方面著手。國內部分,基礎能力是指在校、學測成績,這相當於美國的GPA(美國在校成績)及SAT、ACT,雖然SAT、ACT同為美國大學聯考,但SAT考英文、數學,ACT多考科學。

想讓面試官對你印象深刻,除了自傳要有個人特色,更重要的是展現學習企圖。主動參加競賽、考取證照是必須的,尤其是AMC 10(美國數學競賽10年級考試)的經歷。他建議,高一寒假一定要報考,AMC可在台灣考中文題本,考試成績可展示數學、邏輯能力。

至於英語能力,從未補習英文的周愷揚認為,關鍵是「培養對英文的興趣」,他在學齡前,媽媽陳貞夙會在家播放英文兒歌、卡通、童書,國中時,他愛Rap但聽不懂,所以上網查歌詞、練發音,有空就練習,還會追美劇、看影片,「只要生活充滿著英文、習慣英文,英文自然會變好」。

陳貞夙也說,大量閱讀很重要,要讀出興趣,「親子共讀是很棒的方法」,她會陪孩子去圖書館挑書,母子倆看過全套的金庸、倪匡、波西傑克森的小說,還共讀中英文版的《哈利波特》,母子會討論書中故事,她也從孩子常看的書中看出從商的興趣。

周愷揚提到,進名校最大的好處是機會、資源都比別人多。以他的例子,在學期間,他把握機會擔任建中使節團團長、模擬聯合國學術長,參加香港大學辦的跨校活動,這些可以展現不同面向的能力,都有助進入國外頂尖大學。

文章取自於udn.com 文教

2022 年 2 月 15 日

美國青少年瘋TikTok 自我診斷患精神疾病

文╱陳韻涵

短影音社群TikTok(抖音)占據學生及青少年生活的大部分時間,越來越多年輕人瀏覽TikTok平台上關於精神疾病的自我診斷短影片後,不斷被演算法推薦更多相關影片,不僅使青少年產生自我懷疑,覺得自己好像真的罹患多種精神疾病,也因此心情鬱悶、垂頭喪氣。

少數青少年會主動或在家人陪同下求助醫療協助,卻經常在看完醫生、離開診所後,又拿起手機開始看TikTok影片,淡忘醫囑並墮入惡性循環。醫生建議,青少年若身陷這樣的輪迴而無法自拔,最好放下手機並遠離TikTok;若無法擺脫TikTok,不妨刪掉原本的舊帳號,重新申辦一個新帳號,讓TikTok演算法重頭摸索新帳號的使用習慣並據此推薦新內容。

●青少年最愛 使用時間最長

全球市場研究公司「佛瑞斯特研究」調查發現,TikTok是時下年輕人最流行且最長時間使用的社群媒體。美國12歲到17歲的青少年中,前年有50%的人每周使用TikTok,去年則增至63%;反觀青少年每周使用Instagram的比率,從前年的61%降至去年的57%。

《華爾街日報》報導,西維吉尼亞州高中生莎曼紗‧佛里德利經常在TikTok上流連忘返,熬夜到凌晨3點還不睡覺。佛里德利觀賞的TikTok短影片,充斥許多關於邊緣型人格障礙症、雙極性疾患,以及多重人格障礙症的內容。

許多影片由青少年、年輕成人或自稱治療師的人所拍攝,闡述透過自我診斷、可能出現的症狀或情況等跡象,鼓勵觀影者評估自身狀況。佛里德利10歲時被診斷出罹患焦慮症和抑鬱症,她看到影片中所描述的情況與自身經驗類似,深信自己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都分別患有某種精神疾病。

●兩種人格障礙症 確診極少

在TikTok應用程式中,內容含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症的標籤的影片被瀏覽超過6億次。然而,非營利的精神疾病諮商組織「國家精神疾病聯盟」估計,全美只有約1.4%的成人確診罹患邊緣型人格障礙症。

醫生表示,邊緣型人格障礙症幾乎從來沒有在青少年群體中被診斷出來,因為青少年的個性仍在形塑當中。部分症狀,諸如人際關係不穩定、容易衝動行事等,其實很難區分是病症還是典型的青少年行為。

醫師表示,多重人格障礙症更為罕見,這種疾病影響全美不到1%的人口,但提及多重人格障礙症主題標籤的影片,在TikTok上的瀏覽次數已超過7億次。許多標記多重人格障礙症的TikTok影片顯示,患有此病症的青少年或年輕成人,會在不同的人格之間轉換。

●醫師辦帳號 了解病患看啥

青少年觀看TikTok影片後,自我診斷可能患有這些精神疾病,不僅讓青少年與家人親屬的關係出現裂痕,也對後續的醫師診斷與治療形成挑戰。

美國臨床心理學醫師布里-安‧史雷表示,TikTok影片有助消除精神疾病遭汙名化的情況,有時也會引導部分深受其擾的青少年尋求醫療協助。但也有另一種負面影響,史雷解釋:「當青少年對於特定診斷有強烈的執著時,可能會讓醫師診療變得非常棘手。」

2020年夏季以來,史雷每周會診數名自我診斷罹患精神疾病的青少年患者。這些年輕病患經常會提及,在TikTok上看到的邊緣型人格障礙症、雙極性疾患,以及多重人格障礙症的分析影片。

史雷基於好奇和了解病患的出發點,決定親自辦一個TikTok帳號,深入探究病患到底看了些什麼內容。史雷看完影片後,深感訝異與驚駭。她說:「最讓我震驚的是,多重人格障礙症(在臨床病例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但關於此病症的影片竟然那麼多。」

史雷與全國各地的其他精神科醫生討論後赫然發現,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透過TikTok「自我診斷」是否罹患精神疾病。

●離開診間繼續看 惡性循環

美國加州紐波特醫療照護機構的青少年治療中心門診服務執行主任葛蘭特說:「我們必須說服這些來看診的青少年對自我診斷釋懷,但當這些孩子離開診間後,經常會立即拿起手機、點開TikTok繼續看相關影片,這強化了青少年對於自己罹患精神疾病的執念。」

葛蘭特沒有統計到底有多少青少年透過TikTok自我診斷後,自行或在家人的堅持或陪同之下前來求診,但他表示,人數超多。

葛蘭特是「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裝置管理與情報策略規畫委員會主席,該學會協助制訂社群媒體使用與建議指南,其中解釋了社群媒體的內容可能改變觀看者的大腦化學反應,即壓力荷爾蒙會取代感覺良好的神經傳遞物質。他解釋:「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會充滿觀影者的大腦,而多巴胺和血清素會離開。」

●治療師拍片 宣導正確觀念

部分治療師希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創辦TikTok帳號,挺身對抗散播關於精神疾病不實資訊的「邪門歪道」。

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斯市臨床社工李柏曼(Evan Lieberman)在TikTok上以「伊凡諮商師」(evan.the.counselor)著稱,他致力透過逗趣的方式,宣揚關於精神疾病的正確觀念,讓觀影者在歡笑中學習專業知識,同時挖苦、調侃他在臨床上遇到的病患自我診斷軼事。

在TikTok平台擁有超過100萬名粉絲追隨的李柏曼說:「儘管(TikTok上的精神疾病自我診斷影片)提高了青少年對於精神疾病的認知意識,但目前看來,運用精神疾病診斷當作一種社交貨幣的風氣漸長。」

原文出自《好讀周報》654期

2021 年 10 月 14 日

逾六成國一生照課本做實驗 新課綱探究實作挑戰多

記者潘乃欣/台北即時報導

108課綱強調探究與實作,國高中實驗課節數增加。國家教育研究院調查2738名國一學生,發現逾六成學生實驗課都按照教師或課本的指引操作,很少自己提出研究問題,探究精神不足。自然科學領域學者則批評探究與實作新制欠缺配套,部分教師目前尚無能力帶領學生想題目,中學現場實驗器材也不足。

國教院測驗及評量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黃馨瑩調查發現,逾半數中學生在實驗課上照本宣科,很少自己提出研究問題,與「以學生為本」的實驗教學有差距。

少數能自己蒐集和分析資料的學生,科學成績確實較高。調查指出,約三成的學生能自己決定要蒐集哪些資料;約一成學生有能力決定如何呈現數據、紀錄數據,並用自己的方式找出資料間的關係。

黃馨瑩說,科學實驗像是魔法,魔法棒應在學生手上,讓他們探究自己想探究的問題、能規畫要蒐集哪些資料,並自主決定如何呈現分析結果,科學成績將提升。

對此,教師指出,若要讓實驗課擺脫課本,落實實驗精神,授課教師是很重要的角色。台中市忠明國中理化教師賴志忠說,實驗課秩序難管理,有老師認為在一般教室「講授實驗」較有紀律和效率,學生成績也沒因此往下掉,不需因新課綱調整教學。做實驗也不只是動手玩器材,教師的引導教學能力也很重要。

開設課程協助中學生物教師增能的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教授周成功指出,「自己提出問題」是科學研究中最難的關卡,平時專注研究的大學教師都得花許多時間想,更何況是中學教師與學生。他建議教育部由上而下推動大學與高中端合作,若高中教師有新的實驗構想,可找大學教師協助檢視,有效提升新課綱的實驗課教案品質。

周成功建議,中學端折衷作法是運用實驗課,重現偉大科學家的經典實驗,比如帶領學生執行酵母菌雜交實驗,驗證課本介紹的孟德爾遺傳定律,了解科學家發現問題到找出解答的過程。不過中學實驗器材有限,能做的實驗範圍也受限。

文章取自於udn.com

2021 年 9 月 15 日

去年底補習班2成請防疫假 家長憂Omicron:先觀察兩周

記者潘才鉉/台北即時報導

疫情緊張,面對即將開學,許多家長猶豫是否送孩子到補習班,有家長認為,除了暫時不送補習班,也會向學校請2周的防疫假觀察。台北市補教協會表示,去年11、12月左右,有1至2成學生請防疫假採線上課程,由於過年前爆發Omicron疫情,不確定是否再影響開學後請防疫假的人數。

家長表示,開學後除了暫時不送補習班,也會向學校請2周的防疫假觀察,學生們從早到晚群聚很恐怖,尤其國小生都沒有打疫苗,萬一染疫也不知道對孩子的健康有什麼隱藏的傷害。

另一方面,也有家長認為,雙薪家庭根本沒選擇,開學、補習班開學就會照常去,也只能提醒孩子落實防疫,而且補習班才更擔心,消毒的比家裡還要勤。

台北市補教協會總幹事張浩然表示,自去年7月補教業復課,起初有5成學生請防疫假採線上課程,到了去年11、12月左右,僅剩1至2成學生採線上課程,不過年前爆發Omicron疫情,不確定2月11日開學後是否影響請防疫假的人數。

張浩然表示,由於補教業非公務體系,難以統計工作人員接種情況,但是補教業接觸對象多為學生,許多業者考量職場安全,都會鼓勵並了解老師及工作人員的接種情況。

北市教育局提醒,未完整接種第2劑疫苗滿14天的教育從業人員,自111年1月1日起應每周提供1次抗原快篩或 PCR 陰性證明。除具醫生證明不適接種者,公費快篩試劑僅提供至111年2月11日止。 如已完成接種第2劑疫苗滿12週(84天)建議接種第3劑疫苗追加劑,以防範新變種病毒高傳染力。

另外,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今受訪時表示,台北市從幼兒園到高中,有98.7%教職員工已經打滿2劑疫苗,56%教職員工已經打了第3劑;12歲以上中學生有95%已打1劑、79%打滿2劑。


文章取自於udn.com 文教